首页

搜索

第三十六章 危机应对 (第1/2页)

在那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时期,战火在朝鲜半岛熊熊燃烧,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洋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土地上,也正经历着一场无声却又震撼人心的风暴。

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印尼所属坤甸的唐人街陷入了一片混乱。一群暴徒手持棍棒和石块,冲进了唐人街。

华人的店铺被砸得稀烂,货物被哄抢一空。老人们惊恐地缩在角落里,妇女们紧紧地抱着孩子,眼中满是恐惧和绝望。而年轻的华人们则自发地组织起来,用自己的身躯去抵挡暴徒的攻击,试图保护自己的亲人和家园。

南洋,这片古老的土地,华人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海量的财富。他们的先辈们在很久之前就远渡重洋,在南洋扎根,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打拼出一片小小的天地。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东南亚地区局势的不稳定以及复杂的国际关系,使得排华的阴霾逐渐笼罩过来。

不知何时,在南洋地区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恶意的谣言如同毒草般在当地人之间蔓延。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煽动着对华人的仇恨,声称华人抢夺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占据了过多的资源。于是,原本和谐相处的邻里关系被打破,街道上开始出现不怀好意的目光和恶意的挑衅。

由于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正与强大的敌人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通过电波和书信传回到了国内,也传遍了了南洋地区的华人圈子。

在南洋,华人纷纷行动起来,或明或暗地支援前线的志愿军将士。因此,南洋地区的实际统治者:那些殖民者,更是默许了这些谣言的传播,更有甚者在其中推波助澜,鼓动土著对华人发起袭击,一如百年前那样。

然而,与百年前不同的是,当时华人如同是一盘散沙,根本组织不了有效的对抗。而如今,孙华轩家族在南洋地区的大量投入,整合和渗透了当地的华人组织。形成了有效管理的同时,也拥有了强力的武装,可以用来自保。

于是,各个华人聚居地的华人武装聚集起来,拿起了武器。这些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的华人们,从志愿军的精神中汲取到了力量。他们明白,在这艰难的时刻,不能屈服,不能退缩。

孙家也筹集了大量的物资,通过各种渠道送往南洋的华人同胞手中。这些物资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份来自华人大家庭的牵挂和温暖,使得南洋地区的华人们空前的团结起来。

在此次排华运动最初爆发点的坤甸,华人武装直接接管了城市及周边的广大地区,事实上形成了一块独立的自治区。

之后,他们又在广播和报纸上大力报道那些土著对华人的暴行和对华人社区的破坏。一张张令人不忍直视的照片、一份份耸人听闻的信息,通过不同途径,扩散开去,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大量关注。

而这次孙家为首的华人组织的应对简直是神来之笔,不仅团结和依靠散落在各地华人群体自保。还为华人提供了安全区,对外称为:“唐人自治区”,也就是坤甸周围地区,正式成立“唐人自治委员会”。

特别是使用无线电长波广播的方式,通过事先准备的中继站,向全世界实时直播安全区建立的整个过程。大量的现场记者配备港岛“华威电子”生产的报话机,跟随武装人员,从紧急召集,到迅速平定骚乱,再到接管城市的各个职能部门。

其体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迅速平定暴乱的战斗力,以及新颖的危机处理方式,无一不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一时间压过了热度第一的朝鲜战争,荣登全球热度榜首位置。

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一个与他们接触的是刚建国没多久的以色列。如今的以色列,还不是后世的中东小霸王,初创的政权还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而他们作为二战中的受害者群体,在世界上很受同情,介于类似的处境,以色列率先向唐人自治委员会伸出橄榄枝。

急需国际社会承认的委员会也积极响应了对方,甚至同意对方派出记者跟随委员会的记者一起,可以使用委员会的实时报道渠道,进行后续的实时报道。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各位听众们,下午好!现在已经是1952年6月13日阴历五月廿一。

我是你们的丙字号记者‘田宇’,今天在我身边出现了一位新朋友:来自以色列的记者希尔琳.利维。希尔琳,来给我们广大听众朋友打个招呼。”

“?????????(大家好),我是希尔琳.利维。”

“今天希尔琳将跟随我们记者一起和对后续发展进行实时报道,同时我们自治委员会授权我,代表他们向全世界富有良知和同情心的朋友们发出邀请,邀请各位来实地观察和跟进后续。

今天已经是坤甸地区爆发人道主义危机后的第五天,前面四天时间里,各位听众朋友跟随本台各路记者的视线,对委员会的应急响应进行了实时监督。到今天为止,此次危机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了1884名,另外还造成530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截止昨天为止,

最近更新小说